您当前的位置: 企投新闻网 > 资讯 > 正文
企投新闻网-移动版 首页

我的针灸学医心语——丁永

时间:2019-10-12 10:05
分享到:

[ 作者简介 ]

丁永(1982—),男,山东泰安人,现任美国汉唐国际中医药学院副院长,并兼任石家庄市中医医院、山东泰安市中医二院的特聘客座教授,北京万柳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。在中医求学过程中,于2001年拜入山西省针研所乔正中教授门下学习新九针,2003年拜入宫廷御医第二代传人“神针王”王修身门下有幸成为其大弟子;又于2005年拜入“国医大师”贺普仁教授门下,成为入室弟子和传承人;2007年拜药肠线创始人单顺教授为师;2014年拜丹药移毒疗法严浩翔教授为师;且于2015年又先后拜入“脉学大师”寿小云教授,2018年拜入“国医大师”张大宁教授门下得予亲传,期间也拜访学习各大医院和民间有绝技的老师五十多位。并以副主编身份参与编著了《微创穴位埋线》一书。

在诸位恩师的亲传教导下,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之心得感悟,特别是汲取了恩师贺普仁教授的“三通法”及恩师“神针王”王修身的“一穴多针法”、“舌针法”、“血轮针法”等,和乔正中教授的新九针疗法的应用。将恩师们的针法和几十位老师的有效绝学进行了有机的组合,利用“脉学大师”寿小云恩师的疾病脉诊和传统诊脉法,探索出自己的一套“丁针疗法体系”。此疗法体系是以中医理论为体,以经络腧穴及手法为用,以疾病脉理和心理脉理相结合作为诊断法则,摸索出的一套更加简便高效实用的临床治疗体系。

求学之路(一)

——遍访名师

我于1999年报考了郑州仲景国际学院开始了系统的理论学习。2009年和2012年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夜大读了大专和本科共六年,在校期间除了中医基础学习外,我先后认真研读了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针灸大成》、《千金方》等等。于2001年毕业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培训部学习,从师于药肠线创始人、河南省漯河市人民医院业务院长单顺教授学习埋线,并于2007年正式拜师,且于2014年成为单氏埋线传承人。

2001年9月有幸拜入乔正中教授门下,恩师乔老亲自传予我磁圆针、鍉针、铍针、员利针、毫针等各种针法以及辩证施治的法则,使我掌握了对外阴白斑、外痔、肛裂、鼻息肉、扁平疣等的特效疗法,特别是外阴白斑这种疑难杂症用鍉针一两次即可治愈。

2003年跟随宫廷御医第二代传人“神针王”王修身学习,并有幸拜王修身教授为师。王修身恩师亲传了我许多秘法,如“一穴多针法”“舌针法”“血轮针法”“五龙针法”等。舌针法多于中风不语效果尤佳,一针多穴对顽固性头痛和疼痛类疾病效果好,血轮针对眼部有特效,如视神经萎缩、眼花、近视等等都有极佳的疗效。

2005年8月很荣幸拜入“国医大师”贺普仁教授门下,成为亲传入室弟子,经过恩师的耐心赐教,且于2015年5月成为指定传承人。

2013年跟随北京市名老中医寿小云教授学习脉诊,并于2014年正式拜师。寿老师的脉诊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,不仅在中医传统脉法上灵活运用,还开创了疾病诊断、心里脉法诊断、命里脉法诊断。

2014年拜严氏丹药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浩翔教授为师,2016年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浩翔丹药移毒疗法传承人。移毒疗法是利用工具、药物,借助经络、穴位将体内的“热毒”、“瘀毒”移出来,以减轻局部的压力。不仅治疗外科的疮疡疔毒等疾病,还可以治疗内科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。

近年来,最后拜的一位师傅是“国医大师”张大宁教授,2018年5月拜师学习,师傅是中央文史馆馆员,欧亚科学院院士,五届中央优秀保健医生,主要跟随师傅学习肾病,现仍在学习中。

求学之路(二)

——遍访挖掘失落于民间的各种绝技

在这近二十年时间里,我先后遍访了五六十位散落于民间具有各种绝技的老师,就拿2015年来说,在这一年里就拜访了18位具有绝技的老师。

通过我的学医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,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人,只靠大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民间的很多中医人中,确实传承着许多的绝学,这是课本中学不到的,作为中医的传承及其从业者,在学习医疗知识的同时也应尊重和认知民间医者的绝学。

尊师重道贵继承

在诸位恩师的亲传教授下,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和心得感悟,不忘初心,在继承恩师贺普仁教授的“三通法”、恩师“神针王”王修身的芒针疗法、恩师乔正中教授的新九针疗法的基础之上,对诸位恩师们各自的针法、治则、辩证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,加上先后拜访学习的几十位老师的临床实践之经验,对恩师们的各自针法逐一进行了优选比对,对恩师们的辩证方法和治则进行深入的比选研究,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,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,将其所得心悟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判,探索出一套通过辩证以判定病症点位的方法,逐渐形成一套“丁针疗法体系”。此疗法体系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体,以腧穴及手法为用,以病理脉象和心理脉理相结合作为辩证法则,探索出一套更加简便高效实用的临床治疗体系。为了便于中、西医临床医师快速学习与掌握,得以安全、准确、有效、快速普及到临床的实际应用操作中去,形成了独特的临症协定处方,为中医针灸在临床的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安全性、实效性的应用提供了理法依据。

以中医传承为己任

中医学是一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显著特点的学科,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、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。而目前院校出来的毕业生,不管是本科、硕士、博士,大都是只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,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际临床,这种现象普遍存在,导致现在中医后继人才的缺失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每位中医人员的深思。贺普仁恩师、王修身恩师的故去,对我触动很大,每当回想起恩师们对我的教诲,手把手的传授,无所保留的将其毕生所学无私的传授予我们每位弟子,这些画面历历在目。特别是贺普仁恩师常叮嘱的“不轻传,诚者主动传”的话语,时常潜意识的在脑中回荡,我深感将他们的医术传承下去,才可能使之发扬光大,这也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十分的重要和必要的。所以我将他们的医术传承下去作为己任,以便使恩师们的医术、医德能得到发扬光大。不管日常临床工作多么繁忙,哪怕是日诊量一百多人次以上,我也要每天抽出2-3个小时整理研究各种教案,在编写教案时,特别重视将那些便于中、西医临床医师快速学习与掌握,临床准确、安全、有效的操作经验编写进去,为实现中医针灸在临床的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安全性、实效性的应用提供了理法依据。曾先后举办培训班17期,受邀为各大医院讲课培训8次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促使很多在中医临床处于迷茫中的医者建立了信心,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决心和动力。

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中医文化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久弥新,不断地在中国医学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不止如此,中医的针灸推拿已经被很多国家所认可,从而使中医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,供更多的人学习和交流,将中医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。

作为一名中医大夫,我感觉非常的自豪,能够得到中医文化的传承,从而为人类解除病痛,是我所奋斗的目标,也同样是我的理想。在此,吾与同仁共勉之。

来源: 科创新闻网 责任编辑:企投新闻网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企投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企投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企投新闻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企投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我的针灸学医心语——丁永

导读:[作者简介]丁永(1982—),男,山东泰安人,现任美国汉唐国际中医药学院副院长,并兼任石家庄市中医医院、山东泰安市中医二院的特聘客座教授,

[ 作者简介 ]

丁永(1982—),男,山东泰安人,现任美国汉唐国际中医药学院副院长,并兼任石家庄市中医医院、山东泰安市中医二院的特聘客座教授,北京万柳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。在中医求学过程中,于2001年拜入山西省针研所乔正中教授门下学习新九针,2003年拜入宫廷御医第二代传人“神针王”王修身门下有幸成为其大弟子;又于2005年拜入“国医大师”贺普仁教授门下,成为入室弟子和传承人;2007年拜药肠线创始人单顺教授为师;2014年拜丹药移毒疗法严浩翔教授为师;且于2015年又先后拜入“脉学大师”寿小云教授,2018年拜入“国医大师”张大宁教授门下得予亲传,期间也拜访学习各大医院和民间有绝技的老师五十多位。并以副主编身份参与编著了《微创穴位埋线》一书。

在诸位恩师的亲传教导下,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之心得感悟,特别是汲取了恩师贺普仁教授的“三通法”及恩师“神针王”王修身的“一穴多针法”、“舌针法”、“血轮针法”等,和乔正中教授的新九针疗法的应用。将恩师们的针法和几十位老师的有效绝学进行了有机的组合,利用“脉学大师”寿小云恩师的疾病脉诊和传统诊脉法,探索出自己的一套“丁针疗法体系”。此疗法体系是以中医理论为体,以经络腧穴及手法为用,以疾病脉理和心理脉理相结合作为诊断法则,摸索出的一套更加简便高效实用的临床治疗体系。

求学之路(一)

——遍访名师

我于1999年报考了郑州仲景国际学院开始了系统的理论学习。2009年和2012年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夜大读了大专和本科共六年,在校期间除了中医基础学习外,我先后认真研读了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针灸大成》、《千金方》等等。于2001年毕业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培训部学习,从师于药肠线创始人、河南省漯河市人民医院业务院长单顺教授学习埋线,并于2007年正式拜师,且于2014年成为单氏埋线传承人。

2001年9月有幸拜入乔正中教授门下,恩师乔老亲自传予我磁圆针、鍉针、铍针、员利针、毫针等各种针法以及辩证施治的法则,使我掌握了对外阴白斑、外痔、肛裂、鼻息肉、扁平疣等的特效疗法,特别是外阴白斑这种疑难杂症用鍉针一两次即可治愈。

2003年跟随宫廷御医第二代传人“神针王”王修身学习,并有幸拜王修身教授为师。王修身恩师亲传了我许多秘法,如“一穴多针法”“舌针法”“血轮针法”“五龙针法”等。舌针法多于中风不语效果尤佳,一针多穴对顽固性头痛和疼痛类疾病效果好,血轮针对眼部有特效,如视神经萎缩、眼花、近视等等都有极佳的疗效。

2005年8月很荣幸拜入“国医大师”贺普仁教授门下,成为亲传入室弟子,经过恩师的耐心赐教,且于2015年5月成为指定传承人。

2013年跟随北京市名老中医寿小云教授学习脉诊,并于2014年正式拜师。寿老师的脉诊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,不仅在中医传统脉法上灵活运用,还开创了疾病诊断、心里脉法诊断、命里脉法诊断。

2014年拜严氏丹药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浩翔教授为师,2016年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浩翔丹药移毒疗法传承人。移毒疗法是利用工具、药物,借助经络、穴位将体内的“热毒”、“瘀毒”移出来,以减轻局部的压力。不仅治疗外科的疮疡疔毒等疾病,还可以治疗内科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。

近年来,最后拜的一位师傅是“国医大师”张大宁教授,2018年5月拜师学习,师傅是中央文史馆馆员,欧亚科学院院士,五届中央优秀保健医生,主要跟随师傅学习肾病,现仍在学习中。

求学之路(二)

——遍访挖掘失落于民间的各种绝技

在这近二十年时间里,我先后遍访了五六十位散落于民间具有各种绝技的老师,就拿2015年来说,在这一年里就拜访了18位具有绝技的老师。

通过我的学医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,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人,只靠大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民间的很多中医人中,确实传承着许多的绝学,这是课本中学不到的,作为中医的传承及其从业者,在学习医疗知识的同时也应尊重和认知民间医者的绝学。

尊师重道贵继承

在诸位恩师的亲传教授下,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和心得感悟,不忘初心,在继承恩师贺普仁教授的“三通法”、恩师“神针王”王修身的芒针疗法、恩师乔正中教授的新九针疗法的基础之上,对诸位恩师们各自的针法、治则、辩证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,加上先后拜访学习的几十位老师的临床实践之经验,对恩师们的各自针法逐一进行了优选比对,对恩师们的辩证方法和治则进行深入的比选研究,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,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,将其所得心悟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判,探索出一套通过辩证以判定病症点位的方法,逐渐形成一套“丁针疗法体系”。此疗法体系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体,以腧穴及手法为用,以病理脉象和心理脉理相结合作为辩证法则,探索出一套更加简便高效实用的临床治疗体系。为了便于中、西医临床医师快速学习与掌握,得以安全、准确、有效、快速普及到临床的实际应用操作中去,形成了独特的临症协定处方,为中医针灸在临床的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安全性、实效性的应用提供了理法依据。

以中医传承为己任

中医学是一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显著特点的学科,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、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。而目前院校出来的毕业生,不管是本科、硕士、博士,大都是只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,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际临床,这种现象普遍存在,导致现在中医后继人才的缺失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每位中医人员的深思。贺普仁恩师、王修身恩师的故去,对我触动很大,每当回想起恩师们对我的教诲,手把手的传授,无所保留的将其毕生所学无私的传授予我们每位弟子,这些画面历历在目。特别是贺普仁恩师常叮嘱的“不轻传,诚者主动传”的话语,时常潜意识的在脑中回荡,我深感将他们的医术传承下去,才可能使之发扬光大,这也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十分的重要和必要的。所以我将他们的医术传承下去作为己任,以便使恩师们的医术、医德能得到发扬光大。不管日常临床工作多么繁忙,哪怕是日诊量一百多人次以上,我也要每天抽出2-3个小时整理研究各种教案,在编写教案时,特别重视将那些便于中、西医临床医师快速学习与掌握,临床准确、安全、有效的操作经验编写进去,为实现中医针灸在临床的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安全性、实效性的应用提供了理法依据。曾先后举办培训班17期,受邀为各大医院讲课培训8次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促使很多在中医临床处于迷茫中的医者建立了信心,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决心和动力。

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中医文化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久弥新,不断地在中国医学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不止如此,中医的针灸推拿已经被很多国家所认可,从而使中医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,供更多的人学习和交流,将中医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。

作为一名中医大夫,我感觉非常的自豪,能够得到中医文化的传承,从而为人类解除病痛,是我所奋斗的目标,也同样是我的理想。在此,吾与同仁共勉之。

关键词:我的针灸学医心语——丁永 编辑:企投新闻网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企投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企投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企投新闻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企投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相关阅读